“一夜春雨过,千畦尽成绿。”2月19日是雨水节气,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,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。然而,为什么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,结果第二天却没下雨?作为普通市民对于未来天气的感知,基本都来源于天气预报,一条百来字的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? 为此,记者实地探访了成都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和成都市气象台,跟踪采访了数名工作人员,探秘天气预报背后故事。
“我躲在三万英尺的云底,每一次穿过乱流的突袭……”迪克牛仔在《三万英尺》中的歌词,用来演绎成都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非常合适,在一万米云上,他们的工作既要凭借激情,才能克服日复一日的枯燥,也要时时保持缜密和严谨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工作中的陈乐
“1,2,放!”随着对讲机的指挥声,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高级工程师陈乐将手中的气象气球放入高空,气象气球将会搭载探空仪飞上万米高空,以无线电的方式向地面雷达发射回环境温度、风向风速、气压等气象数据。陈乐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整理,为下一步的预报工作提供基础的气象资料。陈乐向记者介绍道,气象气球所观测到的数据仅属于高空观测的一部分,气象数据来源十分广泛,包括地面气象观测(地面观测、海洋观测、农业气象观测等),高空气象观测(探空气球观测、天气雷达观测、气象铁塔观测、飞机观测等),空间气象观测(卫星观测、宇宙射线观测)等多方面。
工作中的陈乐
气象数据的收集仅仅只是天气预报的开始,在成都市气象台预报中心内,首席预报员韦玮正在与同事进行每日例行的天气会商,分析天气实况图和各家的预报产品,结合雷达、卫星等探测到气象资料,进行综合判断得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报。
工作中的韦玮
韦玮向记者表示,因为天气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,每一名预报员还要在固定工作外,紧盯天气的实时变化,判断某地是否有强对流发生的可能,是否有致灾的风险,以便及时发布相关的预警信息和叫应相关部门。针对网络上有不少市民反映说天气预报不准,韦玮解释道:天气预报其实是准确的,天气预报作为预报科学的一种,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,因为大气的运动和天气的成因是复杂多变的,对预报员的预报难度十分大,我们预报员只能尽最大努力为公众提供尽可能趋近精准的预报信息。
韦玮正在分析气象数据
气象预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,一条百来字的天气预报背后需要无数工作人员合力完成,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,我们才能“未雨绸缪”。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阳 摄影 刘阳 视频 刘阳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