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消息!诗词里的端午节(三):苏轼在惠州,写下最长情的端午告白

五月初五,端午节到了,古代人们的传统习俗依旧延续至今:门前悬挂白艾、屋檐下插上菖蒲,身上佩戴香囊,帽子上簪上榴花,闻着混合着植物清香的空气,享受端午节的浓情。


(资料图片)

#上顶端过端午#

软糯香甜的粽子,则是这个节日的标配。有粽子的端午节恰好就构成了一幅端午浓情、粽叶飘香的节日图景。

端午节寓意着“中正”,因此古称端五或重午,古人在端午节还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,故又称端午为沐兰节。唐宋时,称天中节、端阳节。

端午习俗源远流长,历久弥新,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节日习俗文化是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珍贵文化遗产,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,不应该忽视。端午节,让我们在传承习俗的同时,品味着传统文化之美。

#我的顶端时刻#

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

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一条时间线上的刻度,是线性流逝生活中的度量,也是历史演变的体现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等节日一样,端午节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。

元代词人舒頔所写的《小重山·端午》一词中,“碧艾香蒲处处忙。谁家儿共女,庆端阳”直观地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。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,反映着民族价值观念、文化传统、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,是历史记忆的经典和仪式化的过程。

端午节习俗起源的文化记忆被记录在文献中,如端午吃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应劭《风俗通》。这一习俗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。近距离感知节日的文化内涵,是端午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。

端午节,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,最早见于《礼记》中的这句话:“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。”

唐初,五月五日已成为法定假日,而且“端午”这一节日名称也是在唐代见诸文字记载的。宋代则有“端午节”之名,南宋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专门有“端午”一栏,生动地描述了杭州人过端午节的盛况。

宋代则有“端午节”之名,南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一书中专门有“端午”一栏,生动地描述了杭州人过端午节的盛况。欧阳修说“正是浴兰时节动。菖蒲酒美清尊共”,陈与义说“高咏楚辞酬午日,天涯节序匆匆”,黄裳说“金碧楼西,衔得锦标第一归”,陆游说“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”。

宋代的词人们在端午节里飞扬文字,共叙佳节。一首首端午诗词,共同点缀着节日盛景,为佳节增添了缤纷的色彩。

不管是欧阳修笔下的菖蒲美酒、兰草沐浴,还是陈与义笔下的吟咏楚辞、缅怀屈原,或者是黄裳笔下的龙舟竞渡,更或是陆游笔下的粽叶艾草,一幅幅端午安康的画面早已跃然纸上。诗词之外,更是文人们对端午习俗与文化的认同。

说到宋词,少不了苏轼,苏轼是一个极富情感与趣味的人,对大千世界无不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。苏轼的诗词创作领域极为宽广,山川草木、鸟兽虫鱼、社会时事、节日风俗,都可随意撷取,信手拈来。

苏轼的惠州端午词

绍圣二年端午节前一天,已在惠州生活了半年之久的苏轼,身边只有侍妾王朝云与两个小儿子。苏轼到惠州后,深受地方官员与百姓的礼遇,还有好多朋友从外地赶来看望,于是他在这里度过了贬谪生涯中颇为难得的两年多的安稳生活。

尤其令苏轼至为感激的是,在他最艰难的日子里,王朝云一直追随和陪伴着他。王朝云不仅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,更是其精神上的知音。

细心的王朝云周到地照顾着苏轼的饮食起居,精打细算地安排着一家人的生活,闲暇的时候便读书写字,参禅悟道。即使生活拮据,她也无怨无悔,他们相依为命,甚为默契,虽苦犹乐。

因此,当端午节来临之际,重情的苏轼自然首先想到了不离不弃的王朝云,他想填一首词,表达对王朝云的喜爱与敬重之意,于是就有了这首《浣溪沙·端午》:
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

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

上片是苏轼的想象,他设想朝云在端午节到来之际,用兰草沐浴,涤污辟邪。惠州五月天气湿热严重,王朝云初来乍到,难以适应而常常汗流浃背。细心的苏轼想到端午节就快到了,王朝云可以舒舒服服地沐浴一回了。

尤其是“明朝端午浴芳兰”一句,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,这是一种崇高的审美,不仅体现了王朝云由身体到内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,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。

端午洗兰浴,是我国古老而悠久的节日习俗。《楚辞》写道:“浴兰汤兮沐芳,华采衣兮若英。”通过沐浴芳兰的习俗,既可涤污添香,又可辟邪佑福,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。

下片还是苏轼的想象,他设想朝云将那五色丝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,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。在端午习俗中,五色丝线也被称为“长命缕”或“长寿丝”。

端午节的五色丝线之所以有这样好听的名字,其实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内心期盼:缠绕在女子的手臂可以青春不老、美丽永驻;小符,即用香草等药材做成灵符或香囊,戴在女子的发髻上,可以辟邪保平安。

美丽动人的王朝云,手臂上戴着五色丝线、发髻上插着符篆,这是苏轼对朝云的爱,也是苏轼对朝云的祝福。于是,苏轼情不自禁地感慨道:朝云啊,但愿我们不仅此生相依相伴,千年之后依然恩爱有缘。至此,苏轼已将对朝云之爱推向了情感的顶峰。

苏轼这首《浣溪沙·端午》,上片首句为人物实写,下片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,情真意切,属于实写;中间四句皆为对端午节的联想与想象,属于虚写。苏轼借助于对端午习俗的描写,巧妙地表达了对朝云的深挚爱意,读来动人心扉,不失为端午词中的精品佳作。

小话诗词

苏轼的确是一个百事皆趣、万物钟情的文人,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端午节中,他则能以一颗博爱的心灵、一双寻找美的眼睛、一支灵动飞扬的文笔,写出不同地域、不同风物、不同情感的端午佳作,给人以多角度、全方位的精神感染与艺术享受,这着实是难能可贵的。

传统节日是历史的,也是现在和未来的。在端午佳节里,有诗词相伴,生活更美好,因为诗和远方,总有一个要在路上。

所以,以节日文化为立足点,走进中国古典诗词中,走进苏轼的端午诗词中,去领略诗词背后的节日文化底蕴,寻求那一份美好的文化认同,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京津冀城市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